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简介

代表人介绍 查看更多

1、创始人吴佩衡先生介绍 “吴氏中医扶阳疗法”创始人吴佩衡先生,名钟权(1888~ 1971),四川省会理县人,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于1906年到县城南街“林春堂”作为学徒,拜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为师,从师四年,奠定了医学工作的坚实基础。 据《hg6686皇冠注册开户》(1994年)记载,彭恩溥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二十余位知名中医之一。《hg6686皇冠注册开户》云:“他一生乐善好施,谦逊和蔼,平易近人,生活节俭,不慕名利,不近烟酒,闲时以养花种草自娱,博览群书,学而不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动将店铺并入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当选为首届县人大代表。翌年,以89岁高龄应县人民医院聘请为中医师。他不畏寒暑,每日坚持步行上下班,凡有人上门求医,从不拒绝。”吴佩衡一生继承先师美德,始终保持着大儒大医的风范。 1910年,22岁的吴佩衡出师回乡,他暗下决心,立志为中医事业奋斗一生。他用免收学生学费及向亲友借贷,开设了一间小药铺,名“永春堂”,当时的资本不过二十两纹银。 时值清末民初,农村经济落后,卫生条件极差,瘟疫肆虐,一切病患全靠中医防治。据《hg6686皇冠注册开户》记载:“会理城乡防病治病,历来均靠中医中药,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以医为业者日多。儒生研习中医理论继而从医者极受敬重。民国前期,中医药一度得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二年(1913年)全县有中医77人,营运中药材莊号十四家,中药饮片堂店四十九家,草药铺十一家。”又言:“民国时期,会理疫情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八年(1919 年)因传染病死亡2099人,民国十年因八种传染病死亡2004人......人民贫病交加,汉族地区医疗条件虽较好,亦仅限于城镇,民族地区则无医无药,以打杀生畜、刻木、跳绳治病。”吴佩衡在镇上行医五年,诊务尚为顺利,。为了进一步开拓医业,他将鹿厂镇“永春堂”关闭,以全部家当及药材入伙,与人合作,迁入县城开业行医。1994年出版的《hg6686皇冠注册开户》中,吴佩衡被列入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知名中医之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由于战乱,吴佩衡于1921年冬,徒步南下,赴滇创业。赴滇途中,因战事频繁,行进困难。他只好暂住云南禄丰县,边行医边等待时机。此时,恰逢滇军将领朱德(四川仪陇人,当时在滇军任旅长)从昆明率军路过禄丰,因重感冒请吴佩衡诊治。几付药服下,朱德病势大减,又因同是四川老乡,故对吴佩衡倍加感激和信任。朱德谈起当下昆明瘟疫流行的状况,并对白喉、猩红热病的治疗办法垂询其详,建议吴佩衡到云南省城昆明行医。 在禄丰县住了半年后,吴佩衡于1922年5月抵达昆明。抵昆之初即已获准加入了昆明市医师公会,不料后有专人来将会员证追回,他只好重新申报医师资格和领取开业执照。1925年4月,昆明市政府督办中医考试。有了医师资格后,吴佩衡于同年五月,在昆明市内甘公司街(现五一路省公安厅对面位置)租用铺房两间,正式开业行医。 吴佩衡虽声望日高,但仍十分谦虚谨慎。他一方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一方面集中精力研究仲景学说,大力倡导经方学理,倡导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之精髓,辨证论治是临证诊治的准则。吴佩衡在探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冲破了当时一些市风旧俗,在云南医药界引起很大反响,加上连续治愈了一些群医束手的疑难重病,声名鹊起,深受医界同仁和广大群众的敬重。他被选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执行委员,步入了昆明医界名医之列。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上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hg6686皇冠注册开户》。顿时社会舆论哗然,全国中医界反应异常强烈,纷纷集会抗议。吴佩衡在昆明闻讯后,拍案而起,与几位同道一起,召集云南昆明及部分名中医代表及药店老板开会,抗议废止中医案。他在会上慷慨陈词,激起三百多位与会者对当局之举的极大义愤,并将抗议书发往南京政府。与此同时,上海方面也来电邀云南选派代表,参加三月十七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遗憾的是时间过于紧迫,交通又不方便云南省未能派代表参加会议。上海的全国会议不但向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还派代表到南京请愿,面对面进行斗争。殊不知一月后,不仅不收回废止中医案,反而变本加厉的对会议代表施加压力,还变着花样出台了一些新规定用来限制中医。这样更引发了全国中医界更大规模的抗争。 1929年11月,昆明市中医师公会推举吴佩衡为代表,赴沪参加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吴佩衡不负重托,在同道们的资助下,克服万难,千里迢迢,乘滇越铁路小火车,辗转河口、海防,再乘法国轮船转香港,而后抵上海,总算赶上了十二月召开的会议。 到会的有国内十七个省及香港、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223个团体,共457人。会议规模之大,代表范围之广,在中国中医药史上是空前的。吴佩衡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 会议推举了27位代表赴南京请愿,其中包括吴佩衡在内的七人为中心辩论发言人。总统府秘书长等人接见了代表。在一些国民党元老的支持下,总统府文官处发出通知,撤销了教育部、卫生部、中卫委员会的命令。喜讯传出,全国各地中医诊所、药店放鞭炮庆祝胜利。 这次团结一致的斗争,增进了各地医家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吴佩衡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特地登门拜访各地名家。上海的中医同道认为,吴佩衡理论水平高(他的第一篇论著《hg888皇冠注册开户》被收载于1929年出版的《hg888皇冠注册开户》中),希望他能留在上海行医,以便经常相互切磋医术。在上海的云、贵、川三省同乡,也多方挽留。吴佩衡三思后,也觉得暂留在东方大都市上海一段时期,可使自己见多识广,取长补短,对提高自己的医术会大有裨益。另外,他希望过段时间,再到北平去研讨南北两大中医流派的异同。于是吴佩衡就把妻子、儿女也接到上海,安定下来,开业行医。 1930年5月7日,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二二六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行政院长谭延闦联合陈立夫、焦易堂等中委七人提出成立中央国医馆。焦易堂出面聘请吴佩衡出任专任委员。吴佩衡不愿做官,婉言谢绝。后改聘陆渊雷接任。 1936年底,日军侵华,时局紧张,于是吴佩衡告别了行医七载的上海,带着家眷绕道香港、越南,于1937年2月返回昆明。 吴佩衡回昆明后,即在位于市中心的“近日楼”西侧,古城墙下的万钟街,先租用,后购置了一座楼上楼下三间的砖柱木结构旧房,楼上住家,楼下为诊室。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亲笔题书的黑底金字横匾“国医吴佩衡诊所”,挂在大门正上方。1939年,他被公推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2年成立云南省中医师公会,又被推举为省公会理事长;又受聘兼任云南省中医考试主试委员会及云贵考铨处中医考试襄试委员会检核委员。他为了进一步倡导中医学理,于1945年创办了《hg6686皇冠注册开户》,这份刊物内容丰富,促进了当时中医界的学术交流。吴佩衡在行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立了“吴氏中医扶阳疗法”,闻名于世,至今在全国中医界仍有较大影响力。 吴佩衡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同时也是中医教育学家和云南中医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倾其一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无悔的追求,无私的奉献。 早在1929年到上海参加全国医药团体临时代表大会,抗议废止中医案时,他就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中医事业?”他深知要想使中医得以发展,只有自强自立,培养人才,壮大队伍,更要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及水平。他认为:“若仅重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之辙,不论从数量或质量上,都很难壮大中医队伍。在现代,中医若要继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办学。”当时中医办学不仅困难重重,而且风险很大,但凭吴佩衡的个性,凡是他认准的事就是有千难万险,也要顶风破浪,勇往直前。1937年从上海回昆明后,他通过中医师公会,广泛联络医界同仁,自筹资金,自置校产,多方奔走,争取商界及社会的支持。他把自己的诊金收入除留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外,全数捐赠办学,终于在1948年 开办了云南省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为云南中医办学开了先河。同仁一致公推吴佩衡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由市卫生局接管,开办中医进修班,后又改为中医进修学校。 昆明市原卫生局副局长王之翰在《hg888皇冠注册开户》(1992年12月)上撰写的回忆文章中说:“1950年,省卫生厅长王抗博和我拜访了吴佩衡后,省委统战部陈方部长叫我动员吴佩衡出任省卫生厅副厅长,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表示只愿做教学工作,为社会多培养人才,这是他毕生的愿望。”后来,吴佩衡被任命为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一直在追逐着他终身确立的目标,直到辞世。 1958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及“献宝献方”活动。吴佩衡主持建立了药厂,不仅献出了自己的多个药方,而且捐出了家中的制药工具,并争取到“工学牌”商标注册证,正式生产“感冒立效散”、“一号胃药”等中成药。药厂一方面可以接纳学生勤工俭学,同时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教学实践基地。成立中医学院后,有了附属医院,年逾古稀的吴佩衡仍坚持出门诊,亲自带学生临证实习。 吴佩衡主导着现代的学院式中医教育,同时也极重视传统的师承教育,他认为,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点和中医教育本身的规律性,学习中医是需要传承的,学校教育与家传师承二者不可偏废,应相互补充。他提倡名医带徒,因材施教;主张学习中医要牢记经典,心领神会,要多跟师临证学习,耳濡目染,提高悟性,建立思路,学会方法,把握精髓。因为中医的一些思维和诊治方法,必须要反复、认真去领悟。很多诊疗方法,是需要名师指点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吴佩衡就要求把刚从西医学院毕业的五儿吴生元和大孙女吴荣华(吴华)留在中医学院,用两套方式进行培养,得到当时省委第一书记的支持:“今后,吴老的儿孙毕业几个,就留下几个,要他们来继承吴老的事业。”后来由于时局的变化,不可能在执行书记的指示了。1964年,吴佩衡的次孙吴荣祖考入云南中医学院。除了让孙子在校上课外,吴佩衡还利用休息时间亲自为他“开小灶”,这对吴荣祖后来的成长至关重要。其儿子吴生元、孙女吴荣华(吴华)、孙子吴荣祖也都成长为国内和省内的名中医,成为吴佩衡学术思想的主要继承人。 1961年,吴佩衡给云南中医学校应届毕业班学生题词:“学术是要进步发展的,科学是无止境的,现在同学们虽然是结业了,但仍要随时虚心学习,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更充实起来,建立正确的服务新观点,全心全意为广大的人民服务。”表明了他对中医学接班人的期盼。 为了促进中西医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吴佩衡积极主张和推进西医学习中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曾亲临课堂,满腔热情的为省卫生厅举办的每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授课并带学生实习。当年曾参加首届学习班的留法西医著名专家、昆明医学院李念秀教授回忆说:“吴老学风严谨求实,讲课深入浅出,是位良师。” 1985年10月,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为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任应秋等为副主编的《hg888皇冠注册开户》在北京出版。书中介绍了全国44位名医的生平、医德风范及学术思想,吴佩衡是入选的名医之一。书中《hg6686皇冠注册开户》言简意赅地说明:“本书以二十世纪在我国具有第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名人为列传对象......本书名医名单是编委会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决定的。”这就是祖国、人民和同行对吴佩衡一生的肯定和评价。 2、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吴少衡,名永元,吴佩衡先生之长子,为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一代学术继承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会理县鹿厂乡红岩子。由于当时佩衡先生的名望,在解放前遭到旧社会国民政府的要挟勒索,解放后又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故作为长子的少衡先生,每看到父亲遭受打击时,均挺身而出,代父受罚,承受了平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摧残,但即使在这样严酷的政治社会环境下,仍坚持学习中医,在家族对中医事业爱与责任的传承下,继承了其父亲佩衡先生的衣钵,继续发扬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为当时广大的劳苦大众进行救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及声誉。但由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及多年来积劳成疾,不幸于五十余岁时因大量脑出血无条件医治而去世。一个自己挽救了无数病患的好医生,在自己患病需要救治时却没有条件进行医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所以我的祖父吴少衡先生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以及去世较早,故未能留下其行医的记录。由于当时吴佩衡先生在云南乃至全国中医界已有较高威望,日常忙于云南中医学院的管理事务,以及为振兴云南中医在全国进行努力,加之年事已高,故亲临坐诊看病的时间已较少。故临床坐诊的任务基本有祖父吴少衡先生承担,同时少衡先生还肩负着抚养整个家庭(一妻及无数个子女)的责任,所以长年累月疲惫不堪。但无论家里如何困难,祖父少衡先生在临证坐诊时每遇家庭情况差的病患,均免收就诊费用,甚至患者无力承担医药费用时,还主动慷慨解囊,用自己的积蓄买药赠送患者。由于疗效很好,故就诊患者络绎不绝,每日早晨7点开诊,往往要一口气看病到下午3点,方能回家以半碗老蚕豆充饥。如遇到患者不会煎煮附片,还亲自煎煮好附片并亲自口尝鉴定安全后送于患者服用。其大医精诚之精神品质尽显。 陈菊仙 ,吴少衡先生夫人,昆明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一代学术继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7年农历2月14日出生在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祖父及大爹从事灯笼制作,在昆明很有名气,被誉为"陈灯笼",父亲开一个小百货店谋生,由于家中人口多,生活十分拮据,陈菊仙11岁上小学时就做一些针线活拿到店上卖点钱用来买书、笔等文具。她十七岁昆华女中高中毕业后不久父亲去逝,家庭经济困难不能继续上大学深造,只好外出谋生,到安宁温泉小学教书,每月得20元老滇票,除自己生活外还要供妹妹读书。     1938年与著名中医吴佩衡的长子吴少衡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在家中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虽有很多家务事,但她也不忘记要学点技术。在毎天帮助吴佩衡老先生整理诊室,磨墨铺纸之时,仔细观察吴老诊病,聆听吴老对病人的问诊及分析病情。吴老见这个儿媳勤恳好学,决议教她学医,並拿一些中医书籍给她看。陈菊仙白天做完家务就跟随吴老看病,晚上照顾孩子们睡了才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直到深夜。她毛笔字写得很好,吴老又叫她抄写中医经典著作,她抄的一部张仲景的《hg6686皇冠注册开户》不但是一部古典名著,也是一本精美的书法艺术。由于她学习刻苦,聪慧过人,名师指导,获得真传,很快就能帮助开方看病,步入了中医殿堂。     解放后,她不满足于家庭较富裕的生活,决定走妇女自强自立的道路,1950年到"私立昆明平政会计学校"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回到家中在吴老指导下继续学习中医。     1958年昆明市卫生局集中了一批省市中医名家开办了一所中医专科学校,招收了20多个学生,陈菊仙也考起了这个专科学校的中医班。她此时已经41岁,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专科学校的老师都是吴佩衡、姚贞白、戴丽三、康诚之、姚仲逵等中医名家,教学质量很高,陈菊仙原来就有一些中医基础,加之她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毕业后被留在昆明市中医医院工作。在医疗实践中,努力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认真诊查,全面分析,辨证施治,继承和发扬吴佩衡中医扶阳学术流派,合理、巧妙、大胆地应用附片,在中医内、妇、儿科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得广大患者及同道们的认可和赞誉。她对病人诊疗认真负责,耐心细致,治疗效果好,每天找她看病的人很多,同时还带有很多学生及进修医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由于她人品高尚,工作业绩好,在群众中威望高,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最佳医生、精神文明先进、十位新闻人物之一。担任昆明市政协笫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两次评为昆明市民盟先进盟员。     陈菊仙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祖国医学事业,是吴氏医学流派的重要继承者和开拓者,为中医药亊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医临床工作上一直工作到70岁才退下来。2009年10月5日陈菊仙老医生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 吴元慧,吴佩衡之长女,1928年~1988年,原盘龙区长春医院创始人,原盘龙区政协委员,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深得父亲吴佩衡真传,年幼时即随父耳濡目染祖国医学的精典理论和诊治。几十年在中医临床中起死回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中医经方理论,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坚持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 吴生元,吴佩衡之子。中共党员,教授,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原院长,云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获全国首届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特别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生元教授在父亲的启蒙教导下,从小就诵读了中医入门书籍,13岁时,吴生元因“肠伤寒”受尽折磨,甚至一度危在旦夕。危急时刻,是他的父亲吴佩衡用中医中药挽救了吴生元年少的生命,此事对年幼的吴生元影响深远。“我出身中医家庭,父亲吴佩衡是著名中医学家,叔叔、兄长及嫂子都跟随我父亲行医,全家人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是父亲用中医治疗好的。我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中医渐渐有些熟知或了解。那次肠伤寒痊愈后,我对父亲的敬仰更进一步,对中医治病更是深信不疑,自此立志从医,想当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1955年吴生元高中毕业时,由于当时全国尚无中医本科大专院校,他的父亲也较开明地支持他攻读云南大学医学院(现已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从中医启蒙教育转到系统接受5年现代医学教育。1960年大学毕业时,云南中医学院成立,也正好遇上国家贯彻西医学习中医政策,吴生元被选派为吴佩衡的学术继承人,跟随父亲系统研习中医。在父亲的指导下,深入领会父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随后,又在云南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3年,博览古今医典,勤采众家之长。 “随父临证多年,在他的教诲下,我逐渐熟悉并掌握了吴氏临床应用附子的经验和规律。”吴生元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参阅了有关研究文献,撰写并发表了《hg888皇冠注册开户》的文章,从理论到实践归纳整理了吴氏应用附子的经验和优势特色,为中医扶阳学说的探讨补充了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并传承给了自己的学生及学术继承人。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吴生元结合现代医学及实验方法学,开展基于继承父辈中医学理论及实证经验的研究,研制了 “蠲痹颗粒”“痛风消颗粒”“痛风清洗剂”,获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制作成为云南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90余家单位内广泛使用20年余,疗效显著,倍受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欢迎。   吴生元擅用四逆辈及桂枝汤类方,诊治风湿病、脾胃病、老年病、咳嗽等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阳虚阴寒证的诊治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擅于在临床中应用附子,并在中医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世誉“第二代吴附子”。   吴生元在5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遵循“重医德,更重人品;医学乃仁人之术,真善为本”的准则,时时以病人为中心,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作为自己一生之业。他告诉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直这样坚持,也是受其父吴佩衡的教导和影响。他说“我的父亲和导师吴佩衡一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日理百诊,来者不拒,且从不马虎了事。对求诊者不论高低贵贱,无不精心调治,对显者,毫无谄媚卑躬之态,对平民,亦无倦怠厌烦之情。遇到贫穷无资者,除免诊费外还经常赠送药费,对疑难重症甚至还亲自督促病人服药。有的病家缺乏煎煮附子的经验,他便给予耐心指导,甚至自己身先尝试,无问题后才让病人服用。”吴生元常常对学生说:“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并教导学生:“医者当仁心仁术,医生对每一位病人都要一视同仁,把病人视同自已的亲朋好友,以为病人解除病痛为己任。”   50余年来,吴生元教授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后继人才。1996年,吴生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传人,他培养了彭江云、吴洋、肖泓、吴泳昕4位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现4位传人均晋升为主任医师,分别担任云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肺系疾病、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副院长和科主任。2011年,吴生元再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了陈艳林、赵常国2位学术继承人。同时,历年来省内外共计100余名中医药工作者,亦先后跟他学习,现大部分人已成当地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 吴生元整理编印了吴佩衡许多学术文稿,如《hg888皇冠注册开户》《hg888皇冠注册开户》《hg888皇冠注册开户》《hg888皇冠注册开户》《hg888皇冠注册开户》,协助编撰了《hg6686皇冠注册开户》《hg888皇冠注册开户》,整理出版了《hg6686皇冠注册开户》《hg888皇冠注册开户》等,让吴佩衡的学术思想及经验得以流芳后世。   2009年,吴生元名医工作室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201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立项资助。2013年,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并获资助,成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单位。吴生元名医工作室和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的成立,为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吴佩衡扶阳学术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挖掘新的中医适宜诊疗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及新一代名中医奠定了良好基础。   吴生元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为中医药机构建设、中医立法等献计献策,参与《hg6686皇冠注册开户》《hg6686皇冠注册开户》制定,指导民族医药学科建设。曾担任国家21世纪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学术委员会专家、云南老年报医疗保健知识顾问、楚雄州人民政府天然药业发展工作顾问、云南省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咨询专家等,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1985年,被选为云南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1990年,担任云南省科协常委;1992年担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荣誉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云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并担任云南省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评委会主任委员;1996年,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1997年,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99年,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青年名中医工程”指导老师及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荣誉副会长等。 3、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吴华,吴佩衡之嫡孙女,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中医研究所原所长,昆明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原主任,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原主任,“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原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原常委、云南省女医师协会原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吴荣祖,吴佩衡之嫡孙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云南省首届国医名师,云南省名中医,昆明市荣誉名中医,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昆明地区百优卫生工作者、昆明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系吴佩衡先生之嫡孙,为云南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学术继承人,扶阳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昆明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昆明市中医医院院长、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长,并遴选进入昆明市委组织部高层人才库。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50余年,集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医学之大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扶阳学术流派权威性学术会议“扶阳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优秀人才称号。为国内多省高等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目前为欧洲、北美洲多所中医药研究院客座教授及终身顾问。 吴荣祖教授家学渊源,幼承庭训,耳濡目染。1968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53年。学术上,对扶阳之思想体会颇深,继承并发扬了吴佩衡重视人体先天心肾之阳气之思想。深谙吴佩衡善用、广用、巧用附子之道,临床上重用附子,颇有其祖父吴佩衡之大将风范。同时对吴氏扶阳流派理法进行了发扬,提出在阳虚阴寒、虚实夹杂、真寒假热等复杂变化的病证中首要注重“阳密乃固”,从而达到“阴平阳密”的“圣度”状态。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善用温阳扶正大法,注重“升举三阴”与“平降三阳”同时进行。对中医肺脾、心肾、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独具心得,内、妇、儿、外均有广泛的患者群。在以中药附子为君药的临床配伍应用及对《hg888皇冠注册开户》三阴寒化证的病因病机,有深层次认识,对临床各种疑难危重阶段证属三阴寒化证型者能以扶阳抑阴为大法,力挽沉疴,救治了大量的疑难危重患者。 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次,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次,获发明专利5项。 彭江云,为吴生元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云岭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原云南省中医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六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原任云南省中医医院副院长,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重点中医专科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中医病学基地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中医研究基地风湿病分基地负责人等职。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风湿病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 1997年至2000年,师从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深得吴氏学术真传,在学习继承扶阳学术理论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附子、桂枝治疗风湿病,在国内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38年,以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为指导,围绕“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清热通络法、健脾渗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疗效水平、作用机理和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系统地解决了从“阳虚邪凑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以及从“脾虚湿阻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安全性、创新制剂及科学内涵等行业关注的难题,证实“阳气亏虚”为云南地类风湿和关节炎发病之本,“脾虚湿阻”为云南地区痛风发病之本,“湿热蕴结”为痛风急性期主要证型、“脾虚湿阻”为间歇期主要证型。构建从“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脾虚湿阻分期论治痛风”的中医诊疗方案,创立基本方“清热通络方、健脾渗湿方”,并验证其治疗痛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吴生元教授共同研发蠲痹颗粒、寒痹消贴敷、痛风清洗液、尿酸清等,在云南中医医疗集团单位临床应用20余年,显著提高了风湿病的临床防治水平。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主编、参编著作2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 4、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吴文笛 、吴佩衡之嫡重孙,中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吴荣祖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现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肝病科。 主要研学经历: 2001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获中医学学士学位,2012年遴选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跟师于吴荣祖教授,于2016年跟师毕业,同年获云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于2001年至昆明市中医医院工作,现为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巡讲专家、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医脾胃病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昆明市卫健委“十百千”工程省内知名专家培养对象。目前担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 学术水平地位: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云南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云南四大名医之首、全国扶阳学术流派重量级人物吴佩衡先生之嫡从孙,为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第三代学术继承人,吴文笛副教授中医扶阳学术思想和临床疗效在全省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学术思想特色:全面继承云南四大名医之首吴佩衡先生及云南省首届国医名师吴荣祖教授扶阳学术特色,以“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辨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肃金秘阳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六大学术思想为架构,完整化、系统化的运用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思想于临床,疗效显著。 李兆福,土家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云岭名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主要传人。现任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王庆国专家工作站、云南省高校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第一附属医院(省中医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中心学术继承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及云南省中医(风湿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委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科研学术方面,秉承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及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学术思想,结合云南地域及风湿病发病特点,把吴氏“阳虚邪凑”及范永升教授“毒瘀虚”学术理论及诊治方法系统地引入临床风湿病防治领域,丰富完善了中医“阴阳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围绕风湿病学科领域优势病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的防治开展研究,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文献、流行病学、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讨了“滋阴解毒法”治疗SLE、“养阴活血法”治疗SS、“温阳通络法”治疗RA、“益气养血法”治疗OA的理论基础、疗效及安全性,并在临床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SLE、SS、RA、OA等风湿病的临床疗效。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工作20余年,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熟悉本专业领域新技术及研究前沿,在风湿病理论、诊疗技术研究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疑难危重风湿病疗效显著。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含省部级重点2项),参与国家、省部级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4部。 姜莉云,博士,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肝病科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昆明市第11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突出贡献奖,全国第二届优秀中医健康信使,云南省第二届优秀青年中医,昆明市国内知名专家培养对象,昆明市第一批、第二批名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担仼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及女医师协会脾胃肝胆分会副主任委员。9次获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次获昆明市专利奖,获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5项,学术论文分获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一、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8部。 吴晶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中心科研副主任 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后备人才,主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高校中医防治风湿病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2项;现参与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1项、科技部十一五重点研发计划2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副主编、参编论著6部;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擅长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骨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疾病。 吴佩衡先生其家庭中,不仅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多,而且学科覆盖面广。吴佩衡的儿女辈共有八人习医;孙辈十七人习医;重孙辈中,目前已有五人习医。除中医外,家庭中还有包括西医心内科、神经内科、口腔颌面外科、泌尿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传染病科等著名的西医教授、专家十余名,年轻的博士三人,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学世家。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